【素材三】

以沉默铸就惊天事业

期次:第2074期       查看:93

 

于敏1926 年出生,2019 年去世,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科学顾问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是我国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。长期领导并参加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,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,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。

     1961 年 1 月,于敏迎来人生中一次重要转型——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研究工作。从此,于敏的名字“隐形”长达 28年。在国际上,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,氢弹研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。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。1965年 9 月底,于敏带领理论部几十位同志一起去上海华东计算所做计算物理实验,计算哪一个氢弹原理是可行的,创造历史的“百日会战”开始了。当时计算机性能不稳定,机时又很宝贵,于敏在计算机房值大夜班(连续 12小时),一摞摞黑色的纸带出来后,他趴在地上看,仔细分析结果。

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,只有于敏未曾留过学。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时,称他是“土专家一号”。于敏对此颇多感触。“在我国自己培养的专家中,我是比较早成熟起来的,但‘土’字并不好,有局限性。”于敏说,科学研究需要各种思想碰撞,在大的学术气氛中,更有利于成长。

由于保密和历史的原因,于敏直接带的学生不多。培养的唯一博士蓝可毕业时,于敏亲自写推荐信,让她出国工作两年,开阔眼界,同时不忘嘱咐:“不要等老了才回来,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,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。”

(摘自《科技日报》2019 年 9 月 24 日,有删节)

【素材解读】

“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这是于敏的人生写照。面对困难,他勇往直前;面对挑战,他义无反顾。在荣誉面前,他却淡然处之。“一个人的名字,早晚是要没有的,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,便足以自慰了。”半个多世纪,他与核共舞,干出了惊天的事业,却将自己的名字深埋起来。他始终坚守“祖国的需高于一切”的信条,肩负重任,一路前行。

【适用话题】

报国、科研、坚守、拼搏、成功